你还没放下对我的爱,我怎么舍得转身离开?
飞越2000公里来找你,只想说一句“感谢”。
今天是父亲节,环环想致敬一位父亲。
他叫赵晋文。
几天前,环环的编辑部收到一张照片↓
很多环球人的心,在看到它的第一时间,一震。
提供照片的赵先生说,这些存报属于他的父亲赵晋文。
从1993年1月3日《环球文萃》创刊号,到最新一期《环球时报》,4000多期报纸就这样静静躺在书柜里,像在回忆它走过的24年。
《环球文萃》创刊号,“让我们放眼环球”。
其中,有60张报纸缺了席。
24年,也只缺席了这60张。
“我父亲很爱看环球时报,一直订着看。如今他得了癌症,已在弥留之际,我们很意外,他什么都没嘱咐,就嘱咐我们要和报社联系,他想把攒下的《环球时报》捐给报社,想给它们找个归宿”,赵先生说。
“他想给它们找个归宿”。
突然觉得,这话很耳熟。似曾听过。
连赵晋文的名字,好像都很熟悉。
是不是他?↓
是不是他?↓
还真的是他 ↓
2005年7月22日,《环球时报》为报纸出版1000期做了份特刊。家在四川西昌的赵晋文是6名获奖的“千期收藏者”之一。
环环(ID:huanqiu-com)当时派记者走进了赵晋文的家,听他讲述对《环球时报》的爱。
“我1990年离休,从四川省雷波县搬到西昌。由于以前是县档案局局长,我养成了一个习惯,每年都看邮局的报刊目录。1992年,我在报刊目录上看到了《环球文萃》,觉得它肯定是世界各地的新闻消息,看了第一期,我放心了,以后觉得很好,就一直订到现在”。
那年的“现在”,赵晋文72岁。如今,他已84岁高龄。
赵晋文年轻的时候是老革命,1949年就参加工作了。
革命年代的“小兵”。
70年代的赵晋文。
80年代的赵晋文。
90年代,离休后的赵晋文。
因为一辈子从事档案保管,存报这件事,在赵晋文身上特别自然。
“您这么认真,做这些事,家人支持吗?”当年的环环问。
“他们跟我说,要这么多报纸干什么,卖掉算了。我说,我不卖,舍不得。这些资料挺好的,我还要翻一翻。等我不在世了,可以把它们捐给档案馆或图书馆,也算为它们找个归宿吧……”
如今,躺在病床上的赵晋文没有力气再翻阅那些《环球时报》了。
儿子找到了环环(ID:huanqiu-com),询问能否给父亲发一封感谢信,算是帮他尽了孝。
我们便发出了这封信↓
儿子说,老人看到信,特别开心,特别安慰。
但环环(ID:huanqiu-com)觉得很不够。
所以,就在昨天,环环(ID:huanqiu-com)登上了前往西昌的航班。
赶到了老人所在的医院。
终于相见↓
因为肿瘤扩散到面部,老人的面庞已不再如往昔英武。
但对《环球时报》的关心,从未改变。
所以,要给他看看最新的报纸↓
让他听听最新的新闻↓
告诉他,环环(ID:huanqiu-com)会再报道他一次↓
告诉他,《环球时报》的事业已不止是报纸,还有环球网、新媒体和英文版……
他说,他最懊悔,2013年因为离开西昌看病,错过了订阅,让他完整的存报有了60天的残缺。
环环(ID:huanqiu-com)告诉他,我们从北京飞到西昌,就是想表达,环球人对你的感谢。
临走时,他问,存报的归宿是否已找好?
“存报很好,它们正在回家。”
视频请戳↓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a0515a5m6yz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摄影:张思杨 采访:冬瓜侠 视频制作:Do
执笔:冬瓜侠 摄影:张思杨
来源:环球网(ID:huanqiu-com)
本期精彩回顾
加拿大再发“辱华”事件:白人大骂,“你们这些猴子只吃米饭脏东西”!
长按二维码关注,跟着环环闯江湖